当前位置: 首页 >行业聚焦 >

5名初中生均已无生命体征,暑假期间,紧急提醒所有家长!

来源:腾讯网 2023-07-27 19:02:14

5名初中生均已无生命体征,暑假期间,紧急提醒所有家长!

7月24日


(资料图片)

河北行唐县5名学生在河道溺水身亡

事发地为独羊岗乡西秀村

5个孩子都是初中毕业

正放暑假

河北行唐县独羊岗乡西秀村村民称

这几名学生年龄为十几岁

事发水域虽然水面平静

但是水下很深

暑假里

游泳和戏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

但是溺水也是暑假最常见的意外事故

溺水是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“第一杀手”

是排在我国1~14岁儿童第一位的死亡原因

日前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做好2023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》,部署做好2023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。通知强调,各地要认真做好暑期安全教育,提醒中小学生暑期外出时注意自身安全,特别是不私自下水游泳、不驾驶机动车辆、不轻信网络信息,不参与网络迷信和网络赌博活动,严防各类安全事件发生。

暑期防溺水

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!

这些防溺水知识

老师家长一定要耐心教会孩子

溺水高发区域

请让孩子尽量远离

溺水多发生在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海边、水塘、水沟。

我国幅员辽阔,江河湖海众多,海岸线长,这些开放的区域缺乏安全监管,孩子很容易接近和进入。

4岁以下孩子溺水的高发地点为家里的蓄水容器,比如水盆、浴盆。

5~9岁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更多的是在水渠、池塘、水库等。

10岁以上孩子的活动范围更大,高发地点为池塘、湖泊和江河等。

如何预防溺水?

孩子做到:

1.天气再热,不到河塘去降温。

2.水景再美,不到水中去感受。

3.水性再好,没有保障别下水。

4.别人再劝,不用生命去逞能!

家长做到“4个知道”:

1.知道孩子去哪里。

2.知道孩子跟谁一起去玩。

3.知道孩子玩什么。

4.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。

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到:

1.紧盯上下学和周末、节假日等关键节点。

2.以农村中小学生为重点,广泛开展防溺水“六不”宣传。

3.教育引导学生远离危险水域。

4.重点强调不要私自下水,不要贸然盲目施救。

万一溺水了怎么办?

自救知识教给孩子!

1.保持冷静最重要,屏住呼吸,放松全身,这时,身体会自然上浮。

2.尽量把头向后仰,使口鼻露出水面

3.把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,比如书包、鞋子。

4.身边的任何漂浮物都要尽量抓住,如木板、树枝等,借住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,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、大树等固定的物体。

发现有人溺水了怎么办?

要点是这些↓

1.大声呼救,向周围人求救,有条件的立刻拨打“110”报警。

2.就地取材,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、竹竿、木板等工具,将其抛向落水同伴,让他攀扶,将其拖拽上岸。拖拽时要伏地降低重心,避免被拉入水中。特别提醒:如果发现有人落水,家长请教育孩子切勿盲目施救,要立即寻求成人帮助。

3.将溺水者救上岸后,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,让溺水者仰头,抬起下巴打开气道,同时拨打“120”急救电话。

4.如果溺水者呼吸、心跳微弱或者都已停止,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。不要轻易放弃抢救,特别是低体温情况下,应抢救更长时间,直到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。

5.脱下溺水者的湿外套,擦干溺水者的身体,盖上其他干燥衣物,避免失温

对于溺水

有这些错误认识

错误一:

很多人认为溺水时,孩子会拼命拍水或者大声呼救。事实是,口鼻呛水后根本无法正常发声。所以,父母要一刻不停地盯紧孩子。

错误二:

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。事实是,野外情况复杂,身体疲劳、被水草缠住、风浪太大等因素都是造成溺水的原因。

错误三:

很多人认为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溺水。事实是,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,任何充气玩具都不能代替家长的看管。

错误四:

很多人认为正规游泳场所有管理员和救生员,不会发生溺水。事实是,救生员做不到时时刻刻盯住每一个孩子,能时刻盯住孩子的只有家长。

错误五:

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可以救人。事实是,水中救援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。不建议年龄小的学生在同伴落水时贸然施救。

警惕迟发性溺水

什么是迟发性溺水?

迟发溺水不是发生在溺水当时,而是在获得救治一段时间后发生的溺水反应。往往是指在溺水数小时或者几天之后,出现胸痛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窒息等一系列症状,甚至死亡,也称二次溺水。迟发溺水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,虽然比较少见,但仍需高度警惕!

迟发性溺水的处理方式

迟发性溺水多发生于婴幼儿,其早期表现(如乏力、倦怠、咽痛、咳嗽等)和呛水刺激的症状相似,儿童表达不清,父母往往感觉孩子是受了惊吓,或者觉得溺水不严重、呛水不多,容易忽视。症状加重时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间。

如果发生溺水后,无论溺水时间长短、“呛水”量大小,几天内(特别是24小时内)均应密切观察情况,如果反复出现咽痛、咳嗽、胸痛、胸闷,或者有倦怠乏力、嗜睡或行为,应及时就诊。如果出现异常粉红色泡沫样痰、呼吸急促困难、口唇发绀、发热、抽搐或意识障碍,有条件的可以给予半卧位吸氧,并立即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。

最后,

请不厌其烦地

给孩子讲防溺水童谣

游泳戏水季节到,偷偷下水不得了。

擅自结伴不能保,大人陪护不能少。

没有救援不要去,陌生水域不可靠。

盲目施救不可取,安全六不别忘掉。

在每一条新闻、每一组数据的背后,

都是鲜活生命的离去!

避免溺水,预防是关键,

日常生活中,务必注意安全!

为了孩子的健康安全

本文来源|综合自微言教育、中国教育报、极目新闻、中国应急管理、中国新闻社、健康报微信公众号等

图片来源|中国教育报记者王佳实 摄

插图设计|王荣佳

责任编辑|王佳实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
热词